作者:主编袁蕙芸, 马强
索书号:R193.3/10002
馆藏地:
校本部馆 - 科技新书展示架(3楼)
顺德校区馆 - 顺德科技新书展示架(3楼)
编辑推荐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已逐渐成为根治因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的中晚期重大病症的*疗效的医疗技术之一,在拯救濒危生命、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提升生命价值、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活体器官移植在技术上逐步趋于成熟,并因活体器官具有器官质量好、排异发生率低、受者存活率高等诸多优势,逐渐受到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和医生的重视与认可。活体器官移植在带给患者及其家属福音的同时,也因其特殊的器官来源方式和社会文化而引出诸多相关伦理原则的挑战,这些伦理挑战主要集中在器官捐献人和接受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等方面。
新的医学技术能否得到伦理的充分辩护,已成为现代社会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人文的普及与社会法制的不断完善,活体器官移植在维护捐、受双方的权利与重视生命质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某些共识,但仍有不少需要共同探讨、共同面对的质疑和难题。这种质疑和难题均根植于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受制于可供移植的器官数仍处于及其有限的现状。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如何界定“应当”与“善”?如何坚守医学之本源?如何维护生命的尊严?医学伦理工作者、临床医务工作者与社会有关专家应当为此提供伦理的思考与辩护,引发更多的关心与研究,推动我国活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和规范化、法治化进程。
作为一部活体器官移植领域伦理学方面的著作,本书希望阐明的主要观点是:在全社会人体器官“供”“需”失衡的状况下,严格法制管辖下的活体器官移植技术发展利大于弊,随之产生的伦理问题需要重视;活体器官捐献存在的伦理问题可分为个体、机构、社会三个层面;活体器官捐献对社会法制与伦理道德观带来的挑战与碰撞日益加深,进一步规范活体器官捐献的伦理评估与管理体系将有利于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简介
紧密契合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动向,借鉴国外器官移植管理模式经验,首次研究中国活体器官捐献的实际情况,从医学人文的角度深入分析活体器官捐献的伦理问题,关注伦理学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规范化管理的策略。具体包括国内外器官捐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活体器官捐献个体层面、医疗机构、社会层面存在的伦理学问题,以及活体器官捐献的伦理监督管理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本书可供医学从业人员、伦理学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对医学伦理学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精神文明办主任,研究员,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WIRB)访问学者。主持和完成相关的上海市级课题10余项,包括多项医学伦理和法律研究课题,器官移植伦理研究是作者近年来学术科研的核心领域,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副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伦理学》(第5版),近5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家统计源期刊和SCI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电话:020-62789014(本部)
0757-29985219(顺德)
电话:020-61648543
电话:020-61648053
电话:020-62789012
电话:020-61648051
电话:020-62789012
邮政编码:510515
邮政编码:528305
当前IP地址:18.116.81.255